6月15日,由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等41颗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相关资料图)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在吉林省长春市采访时了解到,以长光卫星“吉林一号”卫星项目为核心,吉林省的光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多个与之相关的行业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卫星产业已经形成集群效应,有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找寻到新路径。
吉林省的卫星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有专家建议,吉林省应该完善“星地一体”商用卫星全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卫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百星飞天”
6月15日,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9-26星、“吉林一号”平台02A01-02星及“霍尔果斯一号”等41颗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至此,“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成功实现“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
据悉,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37次重访,可为农业、林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以及科学试验等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对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6月16日,证券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北部的长春新区明溪路的长光卫星,或许对于屡获佳绩早已成为习惯,公司还是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如外界想象的那样举行大型庆祝仪式。
长光卫星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是我国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已建成目前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成立之后,长光卫星即一路开挂。2015年10月,公司研发的“吉林一号”首组四颗卫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商业高分遥感卫星的先河。2020年9月份,公司以“一箭九星”方式在海上一次成功发射9颗高分03星。2020年11月30日,公司完成Pre-IPO融资,融资金额24.64亿元,投资方包括深创投、中金资本、朱雀投资等。在《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中,长光卫星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独角兽企业。
成立时间尚不满9年的长光卫星,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吉林省卫星产业的一面旗帜,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吉林省当地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长光卫星预计第一阶段实现138颗卫星在轨,具备全球任意点次/10分钟的重访能力。第二阶段将实现300颗卫星在轨,具备全天覆盖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展高分辨红外、高光谱、SAR等多种观测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长光卫星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已于2022年12月23日被受理,目前处于“已问询”状态,更新日期为2023年5月17日。
卫星产业集群成形
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的省份,吉林省已经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持,长光卫星为龙头,长光宇航等企业为骨干,约200余家企业参与的较为完备的航天产业生态体系。
长光宇航的办公地址距离长光卫星800多米,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复合材料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年产800套先进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零部件的产业化生产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武器装备、商业航天、卫星等多个领域。
“早在2015年,‘吉林一号’星座首组四颗卫星成功发射时,长光宇航的设备就已经得到了应用。截至目前为止,长光宇航已有数十个复合材料卫星结构随‘吉林一号’等卫星成功发射。”长光宇航副总经理商伟辉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除此之外,长光宇航研制的全复合材料发动机机架已经随“空间站问天实验舱”顺利升空,复合材料内加筋臂杆随“问天舱机械臂”助力宇航员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复合材料高分辨率相机结构、复合材料发动机机架等则是成功助力“天问一号高分相机”拍摄清晰火星照片、助力“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着陆火星。
禹衡光学作为工信部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系国际著名的光栅编码器、光学仪器及成套机电设备专业制造商,同时也是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编码器工程中试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内拥有知识产权数量最多的企业。
“公司的光栅编码器广泛应用于自动化领域,是控制系统构成的重要部件,在航天航空领域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禹衡光学总经理助理武平说,“公司的产品已经在长光卫星进行测试,前期测试结果还不错。整个测试过程需要一定周期,最终还需要一个定型的过程。”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吉林省卫星产业的相关企业多集中在长春新区,长春新区在现阶段已经初步具备商业卫星设计、制造、总装集成服务能力,并逐步向民营运载火箭、无人机、航空材料等领域拓展,商业遥感信息产业领跑国内。
“十四五”时期,长春新区将扶持壮大航空航天产业,充分发挥在航天遥感领域先发优势,依托长光卫星、长光宇航等代表企业,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园建设,坚持卫星星座建设和应用服务并重,做大做强航天信息服务、航天制造产业。
对于发展卫星产业,吉林省、长春市两级政府也已明确表态。今年年初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托光电领域技术优势,推进原创性成果转化。发挥‘吉林一号’卫星系统优势,加速布局以卫星遥感、通信、导航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链,打造全球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系统。建设长智光谷、光电信息产业园。”
长春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及今年的工作安排时提及:“实施工业级CMOS、光电信息产业园、长智光谷等项目,加快‘吉林一号’卫星组网,光电信息产业产值突破650亿元。”
集聚人才成发展关键
虽然身处东北老工业基地,但是吉林省卫星产业却能在最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相关企业高度重视吸引和培养人才、加大研发队伍建设力度。
杨尚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是在深圳工作半年多,之后于2012年底应聘到禹衡光学,至今在禹衡光学工作已经超过11年。11年间,杨尚从普通的研发技术人员做起,因为工作表现出色,目前已经是禹衡光学分管研发的副总经理。
“禹衡光学非常重视研发人员,很多中层管理人员、部门经理都有着研发部门的工作履历。”杨尚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禹衡光学的研发人员有50人左右,其中10人被授予不同等级副总师,这些研发人员可以不断晋升,享受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待遇,充分体现了公司对于研发人员的高度认可。
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人才则是第一资源。卫星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行业竞争日趋势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事关长远发展。“近些年来,公司核心研发人员的流失率为零。”杨尚说,一方面,禹衡光学在薪酬激励方面与员工价值共享,对于研发人员实施提成奖,按照研发产品的销售毛利率提成5年,每年的提成比例递减。同时,为研发人员申报各类人才奖励政策,让研发人员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获得激励。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禹衡光学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市科技攻关任务,研发人员在这里可以接触到业界最前沿、最领先的信息和技术,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施展才能。禹衡光学自主研发的每一项专利技术都对标国际一流,在国内都能称得上是行业第一,在国际上也是名列前茅,所以研发人员在这里能获得满满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杨尚表示。
得益于技术的领先,最近几年,长光宇航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速都在30%以上。“不断创新是公司效益保持稳定增长的核心要素,而推动企业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无疑是人才。”商伟辉介绍,长光宇航获得吉林省人才开发资金、“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等多项资助,每年不断从“985”院校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已经组建了一支长期从事军工配套任务、经验丰富的复合材料技术团队,形成了复合材料仿真分析,树脂配方研制,火箭及导弹复合材料舱段、空间卫星及相机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喷管及扩张段以及复合材料发射装置设计成型等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梯队。
据商伟辉介绍,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让技术研发团队保持稳定,长光宇航对研发技术人员不但给予较高薪酬,同时还成立两个持股平台,研发技术人员全员参与持股。
依靠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长光卫星在高性能、低成本的卫星研制、星座运管及任务规划等领域持续取得技术突破,形成了星载一体化整星设计制造技术、先进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星座智能运管技术等五大系列核心技术,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光卫星经过多年项目经验积累及人才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据长光卫星招股说明书,截至 2022年6月30日,该公司在职员工中,研发、技术人员占比76.32%,博士、硕士学历人员,占比83.82%,已形成一支涵盖光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拥有大校大所优势
“吉林省在发展卫星产业方面,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围绕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擅长的技术领域进行发展。”武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拥有作为中科院下属第一大所的长春光机所,应该是吉林省发展卫星产业的最大优势所在。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全称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有着逾70年的历史,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的研发生产。“不只是长光卫星,吉林省目前很多从事卫星相关产业的公司,都有一定的研发技术传承于长春光机所。”武平说,实际上在吉林省之外,国内很多从事航空航天产业的公司也都和相关研究院所有一定关系,这些研究院所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和研究基础。
武平认为,除了长春光机所之外,长春理工大学对于吉林省卫星产业的贡献也不容小觑。长春理工大学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构建了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大光电学科体系,具有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
“正是因为长春光机所和长春理工大学对科研成果实施了产业化发展,才使得吉林省衍生出大量与卫星产业相关的企业。”武平说,如果没有长春光机所和长春理工大学,虽然也会有企业从事这一领域,但相关企业在吉林省的发展就会缺少依托,很难形成集聚效应。另外,相关企业在借助长春光机所和长春理工大学实现发展的同时,也为长春光机所和长春理工大学培养的大量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就业机会,在这样的良性循环模式下,吉林省卫星产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孙志明也认同武平的观点。“某一区域一个产业的发展没有一定之规,一些区域无中生有发展起相关产业的案例并不鲜见。卫星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与科研基础有着很大关系。而长春光机所又拥有非常强大的研发能力,而且研发项目偏于应用,有了如此好的基础,吉林省发展卫星产业更具优势。”孙志明说。
孙志明认为,吉林省卫星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看成是地方政府扶持高新产业的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在长光卫星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长光卫星很大的帮助,对于长光卫星的成长、壮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光卫星这一行业龙头的快速成长,进一步拉动了相关的配套企业,吉林省卫星产业集群已然成型。
据长光卫星招股说明书,发行前,吉林省财政厅作为出资人主管的方圆资产是长光卫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1.17%。
学者建言完善产业链
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肇勇在最近两年一直关注着吉林省卫星产业的发展,曾就此进行过调研,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交过建议。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吉林省的卫星产业充分发挥了区域内光电信息产业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这对于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转化、业态创新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丁肇勇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以长光卫星为核心的吉林省卫星产业集群是吉林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样板,有利于将一批优势和潜在产业做大做强,为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找到新路径,卫星产业有望成为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
虽然吉林省的商用卫星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据丁肇勇介绍,商用卫星产业体系包括卫星研发与制造、卫星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及卫星服务业四大板块。“卫星产业高附加值主要集中于后端地面设备制造与卫星服务业。从吉林省相关企业构成情况看,卫星航天产业重制造、轻应用、卫星数据深度开发应用不足问题依旧比较突出。”丁肇勇说,虽然吉林省在轨卫星时时传回的海量遥感数据资源,却没有形成更多体系化、高效率数据信息产品,尚未形成以卫星数据资源全系开发的卫星服务产业体系。
丁肇勇认为,吉林省有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具备一定的“大校”“大所”“大厂”优势,基于新体制设立的长光卫星成长为迄今东北地区唯一的“独角兽”企业。但除长光卫星公司之外,业内仍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瞪羚”企业出现。卫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意愿和意识亟待增强,尚未形成合作、开放、共享、互惠的新型产业园区,相关企业仅做到空间“集”,但“群”的协同效应弱,不仅创新资源重复建设、低效利用,更没有形成全产业链竞合发展新格局。而且相关企业融资渠道简单,新型市场化融资占比亟待提高。
丁肇勇建议,吉林省应该完善“星地一体”商用卫星全产业链,支持长光卫星的卫星制造从“实验室定制研发模式”向“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转变,多措并举破解卫星制造供给产能不足、成本过高问题,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应该加快重塑产业生态,将卫星地面应用设备制造业明确为吉林省新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出台综合扶持政策,支持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围绕“吉林一号”卫星星座遥感数据开展特色招商引资,以长春新区卫星信息产业园为典型,在吉林省各国家级园区设立专区,探索设置入区“单位数据产值”指标,提高卫星信息服务企业开办“首店”“首厂”奖补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型头部企业参与。
吉林省应该加快推广“X+卫星”跨界异业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以新兴航天卫星技术赋能吉林省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以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新体验赋能吉林省农业、汽车及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优势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的卫星产业应进一步提高现有卫星有效荷载,适度增加可回收卫星数量,突出卫星开展外层空间科研活动性价比高这一优势,以‘卫星+搭载’模式,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太空育种、太空生物医药、太空食品、太空采矿、太空材料等新型科研活动,提供优质、经济、高效的‘太空实验室’服务。”丁肇勇说。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中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