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了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关情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和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郭燕红表示,基地和队伍是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十三五”末,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同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实现了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的全覆盖。未来还可以依托区域内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应急实战演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
郭燕红表示,这三年的新冠疫情再一次体现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性。2020年初武汉保卫战,就是调集了全国2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武汉。据介绍,我国建成了40支国家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其中有5支成功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应急医疗队认证,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拥有国际应急医疗队伍最多的国家之一。
同时,郭燕红介绍,国家卫健委还指导各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共计6500支,其中县区级就有4516支,实现了设备集成化、便携化,队伍自我保障化。
据悉,基层多数队伍按照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配备了相应设备、物资以及通信和后勤装备,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叫做“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
所谓“背囊化”,一个是箱子,一个是双肩背,里面事先准备了医疗物资、信息通讯以及相应保障设备。小分队由紧急医学救援、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各个基本单元组成,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可以进行模块化的编组。医疗应急小分队既可以随着急救车到达一线,对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方,也可以不依赖于机械化车辆到达现场。
同时,医疗应急的队伍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独立野外自我保障的能力,满足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需求。比如去年泸定地震,在地震发生30分钟内,“背囊化”医疗小分队已经到达现场,不仅第一时间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而且把一线的受灾情况第一时间传回,为后面的梯次调集医疗力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信息。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何先锋 责编 邓旆光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中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